close

生活百寶箱   讓您的生活健康又美麗     97.07.16

 

u      上腹悶悶的… 問題不簡單

60歲張先生最近幾個月常覺得上腹悶悶不舒服,胃口變差,而且也瘦了,他原以為是上班太累而沒有注意,直到小便顏色變深偏橘色,家人發現他皮膚眼白變黃,來院就診才被發現是胰臟癌已擴及總膽管造成阻塞性黃疸。

55歲的王太太幾年前健康檢查被告知血糖有偏高,但她未再追蹤。兩周前常覺得上腹悶悶的不舒服,起初以為是腸胃發炎,自行買成藥服用,直到最近輕微發燒不適,來院就診被診斷出糖尿病及肝膿瘍。

40歲的黃先生抽菸又喝酒,三餐不定時,最近一個月常覺得上腹悶悶的不舒服,吃完飯後症狀就稍解,直到最近三天持續解黑便,頭重腳輕,臉色蒼白,被家人送來醫院,被診斷出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造成貧血。

以上3個腹痛病例,發生位置相似,卻有不同診斷結果。面對腹痛,醫師必須做鑑別診斷才能確認病因。腹痛大致包括以下幾種成因:

源自腹腔的問題

1. 臟器發炎:闌尾炎、胃潰瘍、胰臟炎、骨盆腔發炎等。

2. 中空臟器阻塞: 膽道結石、腸阻塞、尿路結石等。

3. 臟器表面受到拉扯:肝腎腫瘤或囊腫等。

4. 血管病變:主動脈瘤、腸繫膜血管栓塞等。

5. 腹壁皮膚或肌肉問題:如肌肉發炎、帶狀疹感染等。

腹腔外疾病引起的牽連性腹痛

1. 心肺系統的問題: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下葉肺炎等。

2. 脊椎神經的問題:脊神經根炎。

3. 生殖器的問題:如精索扭轉等。

代謝病變:糖尿病酮酸中毒、鉛中毒、 尿毒症等

引起腹痛的疾病相當多,醫師需要掌握患者詳細病史,再配合仔細的理學檢查與實驗室檢驗、影像檢查,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。腹痛原因及影響可輕可重,當腹痛發生時,患者自身應多留意疼痛狀況,以 利 醫師診斷,包括疼痛位置、時間、疼痛性質、是否伴隨其他症狀及加重和減輕疼痛變化的因素等。

腹痛經驗難免,有的休息就自癒,有的則必須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。為自己健康把關,平時應該多吃蔬菜水果幫助排便、少抽菸、少喝酒、多運動、注意飲食衛生,並控制好血壓、血脂及血糖。一旦發生持續或明顯的不適,就醫處理,才能使傷害降到最低,以確保健康。

 

腹痛與部位的對應關係

腹痛與部位 對應關係
右上腹 須考慮肝臟、膽道、膽囊、胰臟頭側、十二指腸、右腎、

大腸右段等

右下腹 需要想到的是闌尾、盲腸、右卵巢及輸卵管、右輸尿管等
左上腹 可能的是胃、脾臟、胰臟尾側、左腎、大腸左段等
左下腹 可能是乙狀結腸、左卵巢及輸卵管、左輸尿管
肚臍周圍 主要為小腸
腹腔廣泛

性疼痛

若肚子變硬,手壓肚子離開後出現反彈痛,通常是腹膜受到

因刺激而發炎,如潰瘍穿孔、闌尾炎破裂、膽囊炎破裂

註:以肚臍為中心,腹部畫分為右上、右下、左上、左下及肚臍周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製表:楊佳偉醫師

u      壓力、飲食不正常 腸躁症上身

23歲的鄧小姐有便秘困擾,長期服用瀉藥,腹部常絞痛,排便才得以緩解;56歲的陳先生吃了東西就想拉肚子,每天要上10多次洗手間,他們做了許多檢查,始終找不出原因,其實都是「腸躁症」惹禍。

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激躁症,是一種功能性胃腸障礙,主要症狀為腹痛,疼痛在解完大便後會緩解,腹脹、腹瀉、便秘,或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,排便有黏液狀物、排便困難、解不乾淨的感覺、解了又想解、排便急迫、肛門口有異物感等。如果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原因,就可能是得了腸躁症。

這是一種身心官能症,飲食排便習慣、緊張壓力、心理人格特質等,都是腸躁症的可能成因。

台灣約有20%的人罹患腸躁症,程度輕微的偶爾腹痛、腹瀉、便秘;中等程度的病人常需要看醫師、服用藥物才能改善,而嚴重者即使一再就醫服藥仍無法得到緩解,往往影響日常生活、工作,甚至需求助精神科醫師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腸躁症和大腸癌或其他腸病變症狀不易區別。如果年齡超過50歲、有大腸癌家族史、出現血便、貧血、體重減輕、腹部腫塊、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,便須進一步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、大腸X光攝影、大腸鏡檢查,以診斷是否為大腸癌或其他腸病變。

腸躁症預後良好,病人除了不適症狀外,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,或有生命危險。但為了改善症狀,減少日常生活不便,仍需改變飲食、作息、服用藥物多管齊下。

一般來說,生活避免緊張壓力、三餐定食定量、勿進食太快、選擇高纖少油食物、養成定時排便習慣、多運動等,都可改善腸躁症的不適。嚴重時則應找胃腸科醫師,考慮使用止痛、止瀉、通便、整腸、抗痙攣、抗憂鬱、抗焦慮等藥物。

u   代謝廢物 吸收營養 身體不能沒有它

「救我!救我!」這是四川大地震後195個小時,從一堆碎石瓦礫中,所傳出的微弱求救聲。該名60歲王姓婦人藉由喝雨水,撐過了餘震不斷、飲食無以為繼的災後8天。

每每重大災難發生後,總有獲救的生命奇蹟出現,這些人的唯一共通條件就是「有喝水」!不論是接雨水、喝尿水、甚至有人喝身上傷口流出來的血水,在在顯示,「水」對於維持生命的重要性。

水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僅次於氧。這是因為水主導著包括調節體溫、幫助腸胃消化、運送氧氣、養分吸收、協助體內廢物代謝等生理運作。

很多人以為,水不具有任何營養價值,但事實上,我們經由食物所獲得的各種營養素都需要溶於水,才能經由腸道吸收而進入血液中,輸送至全身各細胞。而一切細胞代謝產物,也都得先經由水的稀釋,才能避免對細胞的傷害。

水在人體中的差異性

以生理面來說,身體水含量會隨年齡與身體組成不同而改變。年紀越小、體內肌肉越多的人,身體含水量越高。一般而言,小孩體內水分佔80%,成人則為60%70%,老年人較少,但也有50%;水分含量越高者,越需要補充足量的水分。

大家常開玩笑說,女人是水做的,這會讓人誤以為女人體內的水含量高於男人,但事實上,男人體內的水含量卻是比女人高!這是因為水存在於肌肉中的含量高於脂肪,而女人由於有孕育下一代的生理使命,以致體脂肪含量高於男人,也因此,體內水含量低於男人。

身體每日水的需求量

當察覺口渴時,就是身體需要水分的指標。大家常說的一天補充2000c.c.,約8杯水的量,是依照人體一天由尿道、腸胃道、呼吸道與皮膚等,所排出的水量約為2000c.c.,因此,一天也應補充約2000c.c.的水分。如果人體缺水,佔體重的1%就會感到口渴,如果身體流失達20%22%,將會有生命危險,因此補充水分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。若身體因為天氣炎熱或運動而流汗,更要儘速加強補充水分。

多元管道,可補充水分

對於水分補充的來源,不僅限於白開水。平常我們經由液體(如水、果汁、氣泡飲料、湯)約可攝入5001700c.c.;經由食物中所含的水分約可攝入8001000c.c.;經由消化營養素氧化代謝後,所產生的水約為200300c.c.。如此,我們一天所攝入的水分約達15003000c.c.左右。

由此可知,很多飲料和食物的來源,都可以是人體攝入水分的管道。當我們喝到喜愛的飲料時,會因為喜歡喝,更增加我們單次攝取水分的總量。

另外,氣泡飲料或果汁,因為含有糖分,除了補水之外,還能補充能量。

誰說喝水也會胖?

一個健康的人會自然代謝掉體內多餘的水分,多喝水可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,有助於維持窈窕曲線;若身體有浮腫現象,是屬於代謝能力不好。因此心臟或腎臟功能較差的人若水分攝取過量,不僅會增加腎臟的負擔,還會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,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,因此還是要適量飲水為宜。

炎夏酷暑,別忘多補水

在這個高溫的季節裡,水分很容易從體內流失,因此,補充足量的水分,對於人體而言更加重要。

水不僅可以將細胞內部反應所產生的熱量,運送到全身,而過高的體溫也可以透過水在人體運行的過程,將多餘的熱量帶離體外。(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寶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